臺灣青草藥之前生、今世和來生
臺灣青草藥歷經風霜雪雨,輔助替代療法、生技政策下盼出頭天 |
---|
中草藥隨先民過唐山,飄洋過海由中土來到蓬萊仙島―臺灣,歷經二、三百年悠久歲月,中藥融合臺灣青草藥及臺灣之物候、人文和生活特質等因素,孕育而成獨一無二之“臺灣青草藥文化”,養生、治病、造福先民,並流傳後世,期盼發揚光大之。
甘偉松教授首創藥用植物學,開臺灣青草藥研究之先河 |
---|
民國47年,國藥四友(那琦、甘偉松、許喬木、魏吉恒等四位教授)之一之筆者業師甘偉松教授率先引進“藥用植物學”,並納入大學藥學系之教育課程,於台中之中國醫藥大學開班授課,傳授中藥、臺灣青草藥及其他相關課程,嘉惠全台千萬學子,造就當時青草藥及其相關業者之榮景,為臺灣藥學之教、研紮根和舉才,並奠定五十餘年後臺灣健康食品和植物藥研發之基石。臺灣青草藥因此由理論進化為應用和商品,甘師之功勞不容忽視,甘師堪稱臺灣藥用植物學之教父,當之無愧!
臺灣青草藥歷經風霜雪雨,輔助替代療法、生技政策下盼出頭天 |
---|
時光荏苒,東風盛行,西醫抬頭,臺灣青草藥由盛轉衰,其間業者及相關之學界亦隨之載浮載沈,飽受風霜,頗有夕陽西下之憾!復以青草藥中毒事件和違規中草藥販賣事件頻繁,疫情(SARS、H1N1)、塑化劑事件之爆發,更有甚者,醫藥團體為求自保,紛紛表態,伸張其權益不容侵犯,臺灣青草藥之內憂外患接踵而至,頓失生計依賴,驚慌失措,不知明日在那裡?
10餘年前,主流醫學面臨瓶頸,轉而求助輔助替代療法(民療,包含中草藥),以找尋疑難雜症之解藥。中華民國行政院亦配合聯合國WHO呼籲,重視臺灣青草藥,在國科會之國家型四年計畫(民國89〜93年)之中草藥科學化計畫,涵蓋115種臺灣產特用種和200種常用中藥材,由工研院生醫中心和製藥中心負責執行,首設中草藥材ITS序列鑑定資料庫、化學圖譜鑑定資料庫以及形態圖譜鑑定資料庫,為臺灣青草藥研發創造了符合世界潮流之新里程碑,並粗篩其毒性和功效,其報告見於經濟部網站。
近年剛出爐,政府推動之生技產業和精緻農業政策,在產學合作、全力衝刺下,將藥用植物(含臺灣青草藥)研發成健康食品和植物藥,並試圖尋找新藥,因此臺灣青草藥之質量產生鉅變;以古為本,今為用,其成果令人刮目相看,振奮不已,“立足臺灣,放眼天下”之思維愈來愈成事實,真是臺灣人之福氣!
中華藥用植物學會之成立有其時代性意義與期待 |
---|
於此風雲際會,中華藥用植物學會成立自有其非凡意義和責任。當前大環境有利於產、官、學合作模式,但不適用於民間社團;其面臨財力、資源之不足,誘因不足(無研發平台、產品找背書、養殖者找通路),進修課程不符合需求,若只是滿足徒具興趣者之需求是不夠的。宜發現各個藥用植物學會之困境、需求,並找出答案,訂定短、中、長期目標,為會員謀福利,為臺灣青草藥之明天奮鬥,這是一條漫長、滿佈荊棘的不歸路,讓我們共同打拼―以本草(藥用植物)為本,生科為用,古今搭配,將臺灣青草藥研發成健康食品和植物藥,甚至新藥。
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
藥學博士 廖江川 謹識
中華民國100年10月10日